辉煌的昔日 小小红桔曾贵为贡品
铜罐驿镇的小小红桔,曾有过无比辉煌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铜罐驿地区出产的大河桔柑因色美味佳,品质优良,久负盛名而被康熙赐名为大红袍。重庆晚报记者在铜罐驿镇大碑村的红桔林,看见一块立于土里的石碑,石碑横刻着“柑橘帮”三个大字,左边竖刻着“咸丰六年”,碑文则是对红桔管理的12条“帮规”。
现年72岁的让可元老人,退休前是原巴县农业局果树站的一名农艺师。据她回忆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铜罐驿属巴县管辖,她是发现石刻见证人之一,“我曾看到过老站长申祥功拓印的碑文,就是清朝时期当地买卖红桔的规矩。”
《巴县志》农桑一章中写道:“西里铜罐驿及附近西彭、陶家、跳磴、石板诸乡,其地多岗陵,宜于桔。接壤皆桔园,多者数千株,少者数百株。团团若荠,弥山蔓谷。”
曾是出口创汇排头兵
据铜罐驿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彭小军称,“大红袍”曾是出口创汇排头兵,远销前苏联及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57年当地出口量就达1560.3吨。
现年73岁,曾在原市农业局当农艺师并负责全市水果生产的张碧德老人也回忆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本地广柑售价是0.7元/公斤,但红桔的售价就达到0.84元/公斤。年过六旬,曾任果园村村支书的杨仕伦称,上世纪60年代,大红袍价格为0.14—0.16元/公斤,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上涨为0.4—0.6元/公斤。在果蔬中,身价最高。
现年58岁的农艺师彭年福还指出,当年80%以上“大红袍”都出口,出口价为0.28元/公斤。
尴尬的现实 最低两毛一斤果农难保本
来源:中国水果蔬菜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