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云田镇北站村66岁的村民何清海在今年收割完两亩玉米后,还因为玉米秸秆的循环利用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这意外的惊喜,就是何清海“随手”把自家的玉米秸秆卖给当地一家饲草配送中心后挣来的700多元钱。
玉米秸秆有人买,还能卖得出去?种了一辈子地的何清海刚开始也不相信,在他看来,秸秆的处理要么就地焚烧或者烧炕,要么做牛羊的粗饲料。“反正秸秆跟钱不挨边。”何清海说,每年收完玉米后,很多村里都会“烟气腾腾”,空气中常弥漫着刺鼻的烟味,“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哪着火了,其实是焚烧秸秆所致。”
何清海关于秸秆处理的传统想法,被近年来陇西大力推广的玉米秸秆青贮技术完全改变。
陇西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鲁振民介绍,"这项技术是将保持青绿或部分青绿的玉米秸秆切碎,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和化学作用,在密闭无氧条件下制成青贮饲料,供家畜食用。这种饲料营养丰富、保存时间长,是牛羊等牲畜的最佳口粮之一。”
2010年,陇西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玉米秸秆也多了起来。“但秸秆利用率低,不但会污染环境,而且不会对农民增收起作用。”鲁振民说,即使对玉米秸秆进行利用,用来做牛羊的粗饲料,其利用率最高只达到50%左右,也就是4~5亩地的秸秆才能满足1头牛1年的饲草量。
于是,陇西畜牧部门开始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技术,将“草垛垛”玉米秸秆经过技术处理后升级为家畜的美味“草罐头”。
鲁振民介绍,一亩玉米秋收后可产2吨秸秆,一公斤秸秆的市场价格为0.2~0.4元。“一亩地的秸秆能为农民创收300多元钱。”目前,陇西全县有8万多玉米种植农户,其中已有近3万户都选择将玉米秸秆循环利用。
2010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陇西百绿草业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全县最大的饲草配送基地。公司总经理陈强说,公司实行订单收购,用大型玉米青贮收获机械组织集中作业,今年加工青贮饲料3万吨,消化了周边地区近万亩玉米秸秆,直接受益农户达4000多户,帮助农民增收600万元。
鲁振民表示,玉米秸秆循环利用的直接受益者除了玉米种植农户,还有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一些养殖企业自己收购秸秆,加工饲料以解决家畜冬春季饲草不足、质量不高问题。
来源:甘肃农民报 |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