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勾画了农村改革的总体蓝图。近日又传出,明年的“一号文件”或聚焦农业经营体制的消息。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农民增收、粮食安全等“三农”问题将面临重新破题。近期,《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知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他从土地制度、产业资本下乡、农民组织化等多个角度阐述了自己对未来农村建设,乃至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思考。因篇幅所限,本报将分两期刊发这篇专访。
农业生产过剩
资本过剩是明显的,但农业领域中的过剩从没有被真正承认过,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中国经营报》:你一直关注农村建设,但有些学者认为,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的消失是社会现代化进程当中的一个必然,你怎么看?
温铁军:国际上也有过很多关于“终结农民”的所谓学术讨论,我历来没有对这些说法表示过认可,是因为它本源于以殖民化为条件的大生产理论。而所谓大生产理论,又恰是上世纪30年代美苏两个政治对立的体系在经济领域最为一致的表达——在美国是福特主义,在前苏联则是斯大林主义——纯粹从经济上看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这种话语的表达方式稍有不同,其“后殖民主义”内涵却何其相似。我们应该理解这些说法的历史背景,但是恐怕也得通过媒体提醒一下,中国当前某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背后,也有利益背景。这个背景多说无益,作为学者,应该把一个客观的思考端出来,任由不同利益群体或者不同利益集团做取舍。愿意舍的人他就舍,愿意取的人他就取,与我何干。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去拷问这些人的理论,而且去拷问这些人的背景。
《中国经营报》:生态文明的提法被看做十八大报告中的一个亮点,你如何看待生态文明这个概念?
来源:中国经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