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为此,《经济》杂志推出粮食安全专题,从粮食耕地保护、科技种植、流通体系三方面阐述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相关的政策解读。
10月23日,农业部宣布,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之下,“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近10年来,我国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但是,“粮食九连增”同时也令人喜忧参半。据国土资源部资料,我国粮食产区重心逐步北移,主要粮食产区的持续保障能力堪忧。耕地是粮食生产之基,粮食安全不仅与耕地数量有关,更与耕地质量有关,我国耕地保护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耕地不仅人均数量少,而且质量偏低。我国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足欧洲同类土壤的一半,基础地力产量只占5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约20个百分点,存在营养元素含量偏低或不平衡、盐碱、水土流失、耕层浅薄、渍涝、干旱缺水、过酸或过碱、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的耕地均占有较大面积。
“耕地质量低造成了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低而不稳,国家的粮食安全没有根本保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取得较高产出,这就是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消耗世界30%以上化肥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农民收入低下,而农产品价格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建设用地走歧路
在人多地少、水土资源匹配错位的背景之下,我国面临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耕地占用压力。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严之尧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面临建设用地需求集中释放的压力,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来源:《经济》杂志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