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买品牌货比国内便宜多了!”近年来,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旅行购物,常常发出如此感叹:一双品牌皮鞋,欧洲比国内便宜近一半;一杯星巴克咖啡,在美国仅约合人民币12元,国内要卖21元,国内比国外贵75%;耐克公司在中国销售的一款篮球鞋,国内价格高达1299元,而美国官网的售价仅为12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00元。
存在价差的商品并不限于上述领域。一项商务部门的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这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国内外的差价明显。
为什么大量国外品牌商品,一入中国门就“身价”倍涨?
尽管国外品牌在国内“身价”颇高,却依然深受国人追捧。除了关税、贸易、运输等方面的物流成本、增加的销售渠道成本、营销成本等造成内外价差之外,过硬的产品质量也是国外知名品牌价高“不愁卖”的原因。黄晓是一家航空公司的高管。她说:“国外的品牌可能更加注重质量和品牌形象,购买这些商品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虽然价格高一些,也能接受。”
在国人“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态下,不断涨价便成为一些国外知名品牌屡试不爽的营销手段。某奢侈品牌运营人士坦言,顾客消费大多跟涨不跟跌,奢侈品牌每次放出涨价风声,都是为了促销。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品牌商品的种类相对较少,消费者的选择比较少;部分品牌商品的综合进口税率比较高。这些都是知名商品在国内市场价格高的主要推手。
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是这些洋品牌的高价还会持续多久?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国内消费升级,以前认为的奢侈型消费品现在变成了更为大众化的普通消费品,所以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体系也面临挑战。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高档消费品分销体制刚刚建立,层次多、费用大,增加了高档消费品在中国的交易费用。“这种内外价差的缩小调整是应对本土中高端品牌不断延伸的手段”,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表示,国际品牌通常有不同级别的完整的产品体系,其中高端的品牌一般会采取不断上调价格维持其高端形象,低端品牌可以通过降价缩小价差的方式,让人感觉性价比提升,从而抢占市场份额。
来源:沈阳晚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