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茶上市,不断有网上茶店老板打电话推荐新茶,不管话说到什么程度,电话那头一律会有这样一句:“您是老客户啦,一定会优惠的啦!”每闻此语,我都有一种骂回去的冲动:首先,我岁数不大,“老”你个头啊;再者,我们很熟吗,我不过在你店里买过一次茶而已耶。当然,冲动是魔鬼,想到人家开店不易,推荐茶叶也算不上情节严重的骚扰电话,嗯嗯啊啊也就挂了。
之所以闻电话上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从几家网店买的茶叶品质都不怎么样,很让人失望,感觉被欺生了。虽说是“一回生,两回熟”,可在购物这事上,有一次失望就够了,我决没有打算回头,成为他们“老客户”的想法。要想留住客户,并让他们成为老客户,最关键的一条原则就是诚信,第一次交易必须拿出好东西,而且还得有“优惠的啦”。不然,卖茶者三千,干嘛非要在你这一家买。这道理多浅显,茶店老板难道真的不懂吗?
其实,不是他们不懂,而是茶叶行业太多的潜规则淆乱了他们的市场和经营理性,让他们时常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网上交易不见面会欺生,实体交易见了面也会杀熟。都说茶叶市场是“熟人经济”,可“熟人”之间又有多少互信呢?在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不少店面出售的茶叶都不标注售价,店主多是看人下菜碟,茶叶的“时价”取决于顾客的生熟程度和他们的砍价能力。有老板对媒体直言不讳:对于一些常来的熟客,一般都会给予一定的优惠,而对一些生客价格就叫得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一朋友说,他去马连道买茶,差不多都是把老板的开价拦腰砍然后再打6折,即使如此心里还是没谱,总觉得还是被宰了。事实上,成了熟人,也不见得有谱。道理很简单,既然茶叶都不明码标价,就算关系再熟,老板也不会把作为其商业秘密的进货价及利润率告诉客户,最终成交的售价即使优惠了,也不等于说基于利益目的老板就放下了宰人的刀,他只不过是下手有所保留,让对方少出点血罢了。
来源:中国茶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