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记者驱车穿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广阔的“丰收”大地上,探访被国务院评为“2011年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的刘全、朴成奎。他们期盼十八大后,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要以保护种粮的比较效益为出发点,使粮农既增产又增收,既丰产又丰收。
记者来到内蒙古突泉县太平乡马吉拉湖村时,正赶上当地秋收时节的第一场雪,40岁的刘全站在地头指着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对记者说:“这场雪再迟来五六天,我就‘颗粒归仓’了,之后就坐在家里等着数钱了。”
世代务农的刘全是“种粮售粮大户”的执著追求者,2009年,他开始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租种500亩地,并逐年增加。2012年达近3000亩,其中2200亩种了玉米,剩下的种了绿豆和高粱。“今年我家的玉米亩产可达到600公斤,丰收是‘必须’的!”站在田间话丰收,刘全一脸的喜悦,“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这么好,我觉得种地致富也能是条出路。”
刘全把租种的地集中成大片,配套建设现代化灌溉设施,实行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加机械化,粮食生产就有了效益。
但说起自己的下一步发展规划,刘全有些犹豫。“我觉得种3000亩地,基本是自己能力的极限了。”刘全说,这年头种地,两头操心,一头是不断上涨的成本,另一头是难以预测的风险。
据刘全粗略计算,2011年自己种了1800亩地,每亩净收入约300元,今年雨水好,亩产比去年增加了约100公斤,但今年燃油、种子、人工、农药化肥、土地租金等成本又都增加了,能否达到去年的亩均收益还不好说。“增产不等于增收,丰产不等于丰收,持续高涨的成本正在蚕食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
另一个2011年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内蒙古扎赉特旗音德尔镇鲜光嘎查村民朴成奎也有同样的担心。鲜光嘎查有300多户农户,种地的只有6户,其他的基本都在韩国打工,一年一人能挣10多万元人民币。
来源:新华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