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黄骅:家家户户种冬枣 产值超过10亿元
2024-05-03 11:15    3680 

弥弥枣园连天碧,串串枣珠接地红。枣乡情韵,正在深秋的河北省黄骅市举办的冬枣节中铺展。黄骅市副市长王锐在此间召开的聚馆贡枣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古代贡枣,在市场经济中发出了新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冬枣产业已经成为黄骅农民家中的“甜蜜”产业,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活态”文物变经济优势

冬枣产业综合产值10亿元

黄骅冬枣是文物?不敢相信。

在齐家务乡娘娘河畔的聚馆村,黄骅市博物馆69岁的魏兰香馆长指着枝干斑驳、古意沧桑的枣树,如数家珍:“这里就是著名的聚馆贡枣园,村子里现存古冬枣树1067棵,其中198株在600年以上,现在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年龄最大的嫡祖树已是760岁高龄,是我国冬枣树的活化石。”

黄骅冬枣已有3000年历史,可以上溯至秦汉之前。从元世祖时规模化种植,到1490年明孝宗钦定为贡品,到2006年国务院确定古贡枣园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到2007年获得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使用权,黄骅冬枣可谓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彭卿云说,古冬枣树是国内唯一的植物类“国保”,是“活态”的文物。

如何变文物资源为经济优势?黄骅市委市政府动足了脑筋,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规划冬枣发展规模,建设冬枣交易市场,并通过冬枣节的举办扩大冬枣的市场影响力。

万事开头难,政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农民对冬枣的观望。70多岁的聚馆村老支书刘学信回忆说:“当年搞联产承包,分配给农民冬枣园,农民都不肯要。因为冬枣不容易保存,政府动员调结构,大面积种植冬枣,确实在思想上转不过弯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离齐家务乡不远的藤庄子乡孔店村农民刘金恒,是黄骅最早一批因种冬枣而富起来的人。老刘说,记得承包枣园的头一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了万元。接下来,他又承包了新的土地,从聚馆村的老枣树上取枝嫁接新苗,到现在已承包和转包土地50来亩,每年鲜枣销售收入达到40多万元。

犹如星星之火,很快,冬枣就遍布黄骅。现在,黄骅冬枣基地已发展到30万亩,今年预计冬枣产量将突破1.5亿斤,综合产值近10亿元,“国保”文物就这样变身为富民产业。“活态”文物变经济优势,由此成型。

来源:作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