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传来好消息,今年秋粮面积增加,长势均衡,穗数、粒重等产量要素看好,如果南方晚稻地区近期不发生严重寒露风,秋粮将继续增产,全年粮食有望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粮食总产缘何能够实现“九连增”,其中政策与投入起到怎样的作用,近日,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记者:今年粮食生产在高起点、高基数上,克服了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以及成本增加、国际市场波动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稳定发展。请您谈谈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宋洪远:从2004年到2011年,我国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八连增”,如今,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有望实现连续第九年增产,这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对于保增长、控物价、调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总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全国粮食生产好形势实属来之不易。归纳起来,是政策与投入、科技支撑、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行政推动等多种要素聚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首要的,还是政策与投入。
记者:具体来说,政策与投入因素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是如何发力的?
宋洪远: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撑。从2003年中央财政两千多亿元的“三农”支出,到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8年增长了4倍,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安排为12287亿元,比2011年又增加了1868亿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确保了这些年我国在“三农”投入方面达到“总量稳步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总体要求。
来源:本网论坛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