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的8700多家种子企业,但其中95%以上仍停留在传统育种水平,种业生物技术水平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今天上午,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植物遗传学的汤斌博士作客江苏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与省科协专家和部分企业家分享在我国以分子生物技术帮助种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观点。
在汤斌看来,在我国发展分子生物技术帮助种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继而实现种业生物技术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他认为,使用生物技术育种不仅能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能有效地缩短育种周期、防治害虫、病害及杂草等,不需要使用那么多的农药和肥料。这对于人类社会,尤其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重大。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这段言论道出了粮食的重要性。而作为粮食根本的种子,可以说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汤斌说。
随着人口与日剧增,传统育种已无法满足粮食巨幅增产的需求;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土地板结;作物上农药的残留,更是直接危害到人类健康。巨大的种子需求量又使得我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跨国种业集团正不断向中国渗透,中国种业其实正面临危机。
分子生物技术育种优势显著
据汤斌介绍,过去人们依靠传统育种方法获取作物新品种,其根据选择的特性确定植物亲本,然后通过杂交、回交或者直系筛选程序来完成。传统育种方法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经验性、不确定因素和长周期的问题。
目前,世界遗传育种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为有计划、大规模地检测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入田间试验。所有这些都表明,未来世界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生物技术,尤其是dna(脱氧核糖核酸)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向人类展示了种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创造着农业革命的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
来源:中国江苏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