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原人家的“菜篮子”产品与内地没有什么差别,内地流通的蔬菜,西藏可以自产;藏鸡、藏猪、藏鱼的规模化生产,改变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高原人家的餐桌上,五彩缤纷的各色蔬菜日益丰富。
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蔬菜生产,将“菜篮子”工程作为保市场、平物价、稳民心的重点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专员(市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使蔬菜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年,全区5个地市的18个县建立了优质蔬菜基地,投入6928万元;全区5个地市8个县建立蔬菜标准园,投入400万元,为蔬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学规划引导,提升“菜篮子”建设水平
西藏的“菜篮子”怎么建?科学规划成为重要前提。2002年初,中国农科院区划所按照要求,成立了规划工作组,经过实地调研,编写了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布局。这个规划,促进了西藏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调动了西藏当地农牧民从事“菜篮子”生产的积极性。
10年来,蔬菜良种繁育基地、蔬菜标准园示范、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畜禽良种场建设等一批批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相继建成,使西藏农牧业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通过“菜篮子”项目建设,目前,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3.7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发展势头强劲,全区高效日光温室面积达到4.63万亩。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为蔬菜生产发展提供了支撑和条件;生产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则大大提高了蔬菜的生产能力。随着蔬菜生产能力的提高,蔬菜的品种也在日渐丰富,由原来的白菜、萝卜、土豆为主的十几个品种,增加到了目前的75个品种。城镇居民夏秋两季蔬菜自给率达到80%以上。
项目资金扶持,提升“菜篮子”经营水平
一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始终坚持重点倾斜、适当照顾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提高西藏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投入支持力度,凡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在建设内容上视西藏的需要适当放宽,使投入的总量、项目的规模等均得到较大幅度的增加。
来源:西藏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