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沟王村丰收组农民杨学红家的枣树大棚内,累累的果实压得棵棵枣树树枝颤颤巍巍。
漫步在高大的塑料大棚内,枣园女主人杨梅随手从树上摘下一颗黄里透红的大冬枣递给记者。“这枣都是无公害的,手擦擦就可以吃!”她笑着说。记者咬上一口足有半个鸡蛋大小的冬枣,真是清脆甜美!
与记者的“甜”到嘴里相比,主人杨学红、杨梅夫妇可是“甜”到了心里。今年,他们的大棚冬枣每亩至少可以卖到4万元,收益是大田冬枣的4到5倍。
阎良区的石川河两岸,自古以来就是枣树生长适宜区,这里的群众也有种枣的传统,成片枣林在这里并不稀罕。与别人家郁郁葱葱的枣林不同,杨学红家的50亩枣园由10多个白色的塑料大棚组成。与蔬菜大棚不同的是,这些大棚明显高大一些,更像是工厂的厂房。
“我种枣17年,但要说真正靠种枣致富,还是近两三年给枣树搭了大棚以后的事情。原来种枣是靠天吃饭,像最近冬枣成熟期,要是连续下上3天雨,枣基本就绝收了,一年辛苦就白忙了。现在有了大棚,棚内天气咱自己掌握,啥都不怕。”杨学红告诉记者。
对于他的说法,记者在沟王村党支部书记王联济那里得到了验证。王联济告诉记者,早在十几年前,村里就发展过枣园,当时枣树面积达到2000多亩,但后来由于收益不好,许多群众都挖树弃园,目前存留下来的枣园也就是三五百亩。而真正作出了大效益、发展得特别好的就是杨学红夫妇。“我看主要是人家夫妻两个肯下工夫、爱琢磨,全国各地到处学技术,不断试验新品种、新技术,才有今天。”谈起杨学红的成功之道,王联济说。
为枣树架起大棚,虽是杨学红在外地取回来的经,但具体怎么操作却是靠他自己的钻研。“前几年我在山东看到大棚枣,回来后自己就琢磨能不能也弄。因为这个大棚和蔬菜大棚有些不同,没有现成的器材可买,我就自己买回钢管,自己设计、自己焊接,大棚建好了,温度到底控制到多少合适,除了参考别人数据,结合我们这里气温,自己还得琢磨和实验。”杨学红告诉记者。
来源:作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