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科学会堂做了题为“食品安全的真相与误区”的报告。他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是好的。
为此,陈院士呼吁各级政府设立食品风险交流部门,使专家的风险评估信息准确地传达到媒体、公众那里,消除专家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最大问题应是食源性疾病
在陈院士看来,威胁到我国食品安全的最大的问题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如食源性甲型肝炎、大肠杆菌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陈君石认为,政府部门对此还不够重视,例如,国务院食安办出台的文件里,并没有把“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放在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位。
陈院士还指出,公众对蔬菜上的农药残留也不必过于担心。检测表明,我国98%以上的蔬菜在农药残留指标上是合格的。
呼吁政府加强食品风险交流
谈到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与应对时,陈君石强调,“危害在食品中广泛存在,不可能消除。食品监管的目标是控制风险。”
他介绍了国际通用的食品风险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由三部分组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其中,风险评估是由专家完成的,这种评估不受政治、经济、饮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评估的结果放之四海而皆准。
风险管理是政府行为,是政府部门基于专家的风险评估结果,做出的立法、修改标准、勒令食品下架等决策。
所谓风险交流,则是政府部门把风险评估的结果、风险管理的决策告知媒体、公众、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对象。在陈君石看来,我国政府部门在这一环节上,还有待改进。
为此,陈院士呼吁各级政府设立风险交流部门,像美国fda、欧洲食品安全局那样,有专门从事风险交流的部门、人员以及经费支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更及时、透明地向公众发布信息,从而消除专家与公众间的信息不对称。
我国食品安全总体情况良好
“我国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在报告中,陈君石院士如是说道。
来源:作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