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色的海面上,散落着一口口巨大网箱,成群的石斑鱼浮游水面争相逐食,活蹦乱跳,溅起一簇簇水花,场面蔚为壮观。这是海南省在南沙首建的美济礁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一角,也是海南省耕海牧渔的一个缩影。
我省渔民依托丰饶的“蓝色牧场”耕海牧渔,袋子鼓起来了。全省渔民人年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7636元增至去年的10478元。全省渔业产值约占农业产值的三成。海洋渔业已成为海南热带农业的最大亮点。
今年7月,三亚市30艘渔船开赴南沙捕捞,迈开了我省大规模开发三沙渔业生产的步伐,积极探索大规模外海捕捞作业的组织模式;我省正着手编制三沙深水网箱发展规划,欲做大三沙海域深水网箱养殖规模。
这些都标志着海南借助新一轮海洋开发的东风,再次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
蓝色产业铺就渔民致富路
美丽富饶的南海,是海南渔民世代耕耘的一块沃土。
依托这一巨大蓝色聚宝盆,沿海渔民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随着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我省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捕捞、养殖齐头并进,一艘艘大吨位渔船开赴西南中沙,一个个海水养殖基地构建的蓝色产业带悄然崛起。
“近几年我省通过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使海洋渔业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说,现代装备为捕捞业注入了活力。造大船,改网具,添设备,使渔民闯深海变成了现实。上百吨的钢质船代替了过去的小木船,全省80吨以上的渔船由2007年的1182艘增至1669艘。卫星导航、雷达、彩色探鱼仪、北斗星通等现代化助渔导航设施,使渔船实现了“鸟枪换炮”,渔老大不再“望洋兴叹”。
如今,渔民们的足迹已遍布西沙、南沙等深海渔场,我省赴三沙海域作业的渔船达654艘,生产区域逐渐由“家门口”向外海延伸。
海水养殖业也逐步从半精养向设施集约化养殖转变,由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深水网箱养鱼、工厂化养殖等新型高效海水养殖模式悄然兴起,蓝色产业带初具规模,养殖的对虾、石斑鱼、金鲳鱼等享誉海内外,源源不断“游”出国门。
来源:海南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