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贵州省茶园面积达455万亩,居全国第二。产茶县已超过40个,茶农超400万人。
2002年,贵州省茶园不足50万亩,茶产值仅亿元左右。
10年间茶园面积增长8倍。
“十二五”期间,全省茶园面积将发展到700万亩,年产值将突破千亿元。
这其中,贵州省林业部门通过林业项目兴建茶园100余万亩。
退耕还茶——黔茶从“贡品”变商品
从都匀市出发经王司镇至奉合乡的路上,一片片嫩绿的茶园从眼前一闪而过。
奉合乡大定村村民罗德才正在采茶,他家从2002年来退耕还茶10多亩,并与汇丰公司合作经营,年茶收入超过3万元。而10年前,他家每年现金收入不到500元。
该村共退耕还茶1000多亩,全村茶园已达2400多亩,年茶叶收入80多万元,多数村民凭茶叶致富。
在都匀市,靠退耕还茶富起来的农户有2万多户。
自贵州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都匀市充分发挥都匀毛尖茶的品牌优势,把退耕还林生活补助与财政补贴结合,动员农户大力实施退耕还茶,在11万余亩退耕还林工程中实施退耕还茶6.5万亩。
在退耕还茶工程的带动下,都匀市近90%的村种上了茶叶,全市茶园已增至目前的15万亩左右。退耕茶园已成为目前都匀毛尖的主要来源,毛尖年产量由退耕前的不足10吨增加到2011年的250余吨,绿茶产量达200余吨。
全市30余家茶企和众多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已把“都匀毛尖”从“贡品”变成了畅销商品,茶收入从退耕还林前的不足100万元到目前已超过2亿元,带动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
山多,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希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初,贵州省林业部门就在思考如何利用贵州的山发展茶园,兼顾生态和产业。
退耕还林工程既补助粮食又补助资金,免除了群众种茶的后顾之忧。
这项惠农政策使全省各地与都匀一样退耕还茶积极性空前高涨。
湄潭县湄江镇东南村轿顶组农民周忠亮家退耕还茶5亩,每年茶叶纯收入3.5万元以上,每亩地还享受退耕补贴239元,全家年收入已从退耕还茶前的3000元增至4万元。
湄潭县通过退耕还茶工程的带动,全县茶园10年间增长近20万亩达32.55万亩,年产茶叶1.1万吨,产值超9亿元,茶农人均纯收入5480元。
来源:第一茶叶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