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清晨,夜雨过后的仁和区平地镇白拉古村,空气里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早晨7点,白拉古村的庄稼地里一片繁忙,当地村民有的戴着草帽、有的披着雨衣、有的赤膊上阵,忙着在田地里采摘新鲜蔬菜。
“‘农超对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新鲜蔬菜,采摘完毕就要通过专业合作社马上装运上车,送往华联超市采购中心,当天晚上就能在超市上架销售了。”白拉古村村民高国文笑着对记者说。
降低门槛农民直面市场
高国文所说的专业合作社叫攀枝花有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刚成立时只有十几户农户加入,现在已经发展到310多户。
据高国文介绍,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开始向超市供货,但当时的发展规模一直偏小,再加上超市都对“农超对接”设置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农民专业合作社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即社员在100户以上、有独立的会计核算、符合超市需求的基本生产能力和规模等。
此外,有意参加“农超对接”的专业合作组织还需向超市缴纳进场费、条码费、赞助费等各种费用。这些费用摊到农户身上,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超市虽然与农户签订的是半个月的账期合同,但却设置了较长的结算账期,农户拿到钱往往需要1个多月的时间,很多农户因此对参加“农超对接”的积极性并不高。
“现在好了,账期和实际拿到钱的时间都限定在7天内,大家觉得很稳定可靠,都愿意与超市合作了。”高国文笑着对记者说。
从2009年至今,攀枝花市大力推动“农超对接”平台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农超对接”的措施,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向“农超对接”超市推荐有资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与超市签订供货协议后,即可向超市长期供货。而最初合作社向超市缴纳的进场费、条码费等费用现已免除,且运输蔬菜产生的成本由超市承担。这样不仅让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也让超市有了充足的货源,实现了农户与超市双赢。
“以前自己单家独户拉出去卖菜,市场窄、需求量小,一年最多卖三、四万元,人还累得不成样。”正在地里采摘四季豆的李长早跟记者作了个比较,今年他种了5亩多蔬菜,通过“农超对接”,目前大概卖了八、九万块钱,剩下的估计还能卖个万把块钱。
来源:四川新闻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