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7月下旬国内两大食用油巨头被发改委“约谈”之后,作为承担粮油价格维稳重任的中储粮,近日却被市场质疑“无所作为”。殊不知,目前中储粮每年小包装油的销量仅为20万吨,不足市场份额的3%,而压榨产能(包括合资合作项目)不到400万吨,连被政府“约谈”的资格都没有。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于去年年底刚刚杀入小包装植物油市场的中储粮来说,市场的期望有点过高。
有关数据显示,在三大央企中,中储粮的大豆加工能力最弱。在整个油脂油料行业毛利率不超过5%、净利率不到2%的当下,中储粮作为后起之秀,进入小包装油市场是需要勇气的,产能的扩张也需要时间。由于国内大豆压榨产能已严重过剩,留给中储粮的空间似乎也并不大,需要政策层面的扶持与各大央企之间的“协商”。
实际上,作为国家的调控之手,中储粮已经感受到了重任和形势的严峻性。尽管中储粮可以利用上游原料大豆的资源优势,降低能耗,将生产成本压低于益海嘉里6%左右,但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维持盈利是生存之本。作为国家的“子弟兵”,维稳价格当属重中之重,“亦官亦商”的身份本就是特定环境下的自然状态,无需饱受争议之苦。
如果说中储粮对于油脂市场“有作为”还需很长的路要走,那么,针对眼前压榨商蠢蠢欲动的提价现象,政府就该“大有作为”。8月13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又召集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鲁花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和汇福粮油集团进行谈话,要求上述5家企业建立食用油价格报告制度,定期向发改委报送食用油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等信息。
有分析认为,该5家企业拥有超过70%以上的小包装油市场份额,管住了他们,政府便将调控的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笔者认为,新政中不应仅仅只关注价格,还需监控企业的压榨量、出货量和库存情况,以便为政府提供更为全面的、动态的供需报告,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来源:本网论坛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