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博有一个设想:用3到5年的时间,把养殖场发展成为集孵化、养殖、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产业园区。
7月23日,距县城35公里的山东聊城茌平县菜屯镇国有林场,无垠的绿色铺天盖地,层叠的树浪随风波动。若不是吴延博带路,真想不到林海中会藏着四幢青砖墙、毛毡顶的鸭棚,更想不到这个“鸭倌”是硕士。
进了鸭场,吴延博开始忙碌:推着小三轮,钻进鸭棚,一瓢瓢添料,刚才惊慌的鸭子,又摇摇摆摆地冲料槽跑来……“别看现在轻车熟路。当初,可没少受了‘委屈’。”吴延博扶一下眼镜,擦擦额头的汗水回忆说。2007年,26岁的吴延博从山农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专业硕士毕业,进入济南诺能生物公司干技术员。4年后,成为月薪5000多元的技术经理,并在济南结婚、买房、添子。按说生活地有滋有味,可他并没满足“这平庸的日子”。
“干脆回家养鸭!更能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实现创业梦想。”2011年7月,吴延博征得妻子同意,辞职回家创业。
“万事开头难。”吴延博说,2011年10月,他从济南只身来到菜屯镇国有林场时,这里除了树就是树。他搭起窝棚,雇来十几个建筑工人,开路、接电、通水、建宿舍、鸭棚……半月后,瘦了五六斤的吴延博终于扎下“营盘”。引进第一批鸭苗时,吴延博遇到了麻烦。小鸭子才三四天,就开始“折耗”,从三五只到十只、二十只、三十只,起初以为鸭子不适应环境,没太上心。到第6天早晨,吴延博吓呆了:那天竟然死了200多只!他立马拿来鸭子解剖,五六只鸭子出血点全在肝部,不好,是“鸭肝炎”。吴延博叫来防疫队,注射鸭肝疫苗、隔离,忙活了整整6小时,但第二天又死了不少,心疼得他直掉泪。
除了防治疫病,清理鸭粪也是“苦差”。去年12月底,第一茬鸭子出栏后,吴延博穿上靴子清理鸭粪,由于装得太满、小三轮失去平衡,推了不到40米就倒了,弄得吴延博全身是鸭粪。
来源:中国肉业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