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千百年来不变的生存法则。在海南、湛江等对虾生产、加工主要集散地,在海虾收获季节和加工厂繁忙季节,总有一只庞大的“剥虾队伍”活跃在各港口、市场周围,将新鲜的商品虾去虾头、剥虾壳、挑虾肠,取其完整虾仁单独成品。剥好的虾仁经过清洗、筛选、打包后直接运往加工厂。接触这道最原始工序的人群,俗称“剥虾工”。
一群群的剥虾工中,很少会看到男性的身影,用她们的话来说,“男的不愿意干这个,有头脑的人大都跑外面打工或者出海去了。”而剩下的这群娘子军里年龄也参差不齐,有的六七十岁,有的才二十出头。
湛江市霞山渔人码头附近有大大小小的虾场,专门收购成品虾,剥壳后运往加工厂。码头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妇女骑着自行车,车头吊着塑料袋,里面装着几双白色乳胶手套、一双细纱全棉手套、一双雨鞋、一张矮板凳——这些就是剥虾工的全部“家当”。她们属于流动性的临时工,每天穿梭在不同的虾场,哪里虾多,哪里虾价高,就往哪个场跑去。一个小板凳坐下来,就是一整天。剥虾的技术要求不高,几乎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做。碰上旺季,熟手的剥虾工一天可赚上百元,对比普通的打工者,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因此,一到节假日或者寒暑假,剥虾的人特别多,她们有的单兵作战,有的三五好友或者亲戚朋友齐上阵,把剥虾量统一起来,赚的钱大家分。
按照以往,盛产南美白对虾的湛江在春节过后一段时间,各大小虾场会慢慢恢复运作,随着时间的渐推,虾会越来越多。然而,2011年虾病肆虐,加上多变的天气,湛江地区的对虾产量大大减少,2012年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直至3月底,开工的虾场寥寥无几。
来源:当代水产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