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市价计算,一亩粮食地收益不到2000元,一亩大白菜地收益可达5000元。对于上溪镇寺口陈村菜农贾光华来说,人要生存,生活的选择题人人都会做,他也不例外。然而,对于种菜,贾光华比别人多了一份“菜情”。
快乐伴着忧伤
故事还得从1984年开始说起。那一年,迫于养家糊口的需要,贾光华开始种植辣椒、茄子、蚕豆等农作物。别看只有一、二亩土地,种起菜来并非一件省心事。除了父亲时常跑到地里帮忙外,母亲也会抽空过来料理。
那时,不管酷暑或严寒,贾光华呆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田间地头:除草、绑蔓、浇水、施肥。有时甚至吃个午饭都要端着饭碗从家里走到田间。一厘米、二厘米、三厘米……看着自己种的菜一天天成长,贾光华觉得吃饭、睡觉都特别香。
快乐总是伴随着忧伤。尽管享受着种菜乐趣,但一到蔬菜上市时节,贾光华又陷入另一种“哀愁”。刚刚开始种菜那些年,贾光华每天自己骑着自行车,载着几十公斤重的菜,从上溪到当时城里最早的绣湖菜市场“摆地摊”。在他印象中,最多一次运载了100公斤,行进过程分外艰辛。每当要运输更多数量的菜时,他就和村里的三、四户菜农一起租辆“三轮卡”,运费为每包蔬菜1元。
就这样,贾光华用自行车运了四五年菜,用三轮卡、拖拉机运了六七年,直到2005年买上了货运小汽车。
引进优质菜品
提起种菜生涯的转折点,现今已是寺口陈村蔬菜协会会长的贾光华说,大致在2007年,整个村子种菜的农户开始渐渐多起来。从20多年前的20户发展到当时的70余户。也就是在那年,村里成立了蔬菜协会,开始邀请农业专家搞起了“蔬菜课堂”,教授村民如何既能种出“放心菜”又能提高生产效益。同时,村民自身开始大规模引进种植优质品种。
贾光华也是“引领人”之一。2006年,他像往常一样到农贸市场自产自销区卖蒲瓜。偶然间,他发现身边同行的蒲瓜销路一直不错,而自己种的蒲瓜销路并不是那么理想。经过一系列旁敲侧击式的询问,贾光华得知问题出在了品种方面。可对方只提供种子的来源是金华,更具体的信息一点儿也不愿透露。
来源:义乌新闻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