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马铃薯薯种飘洋过海,落户于乌蒙山区的威宁,成为当地老百姓赖以生存繁衍子孙的口粮。因威宁高海拔气候积温低,不适宜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多年来,当地老百姓几乎以马铃薯为主食,马铃薯也就成为一种“贫困的符号”。
斗转星移,在威宁人民上下一心搬走贫困大山的“总攻”行动中,通过多年的艰苦卓绝,马铃薯这一传统产业被威宁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作为攻克的“碉堡”,在传统农业如何转型升级这个大命题前,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经过近几年的筚路蓝缕,最终众志成城,朴实无华的马铃薯搭上了现代农业的快车,展现出无限生机——威宁成为全国西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常年种植面积160万亩,年外销量达110万吨以上。2008年,被中食协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称号;去年,省农委将威宁定为全省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今年6月底,来自国家农业部、国家农科院、东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威宁,出席由威宁主办的“中国南方马铃薯产业论坛”,纵论马铃薯产业的现在与将来;每年的夏末初秋,才从泥土中收获的新鲜马铃薯,带着泥土的芳香,走向广东、上海、云南等10多个城市市民的餐桌,甚至走进各类快餐的加工车间……这一切表明,“洋芋”不再是“贫困的符号”,却是当地老百姓的致富果,聚宝盆。
巨变的背后,离不开威宁县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广大群众秉持团结一致,埋头做事,攻艰克难的贵州精神而所做的努力与拼劲。威宁的“马铃薯产业化之路”并不平坦、历经曲折,但当他们找准了“传统产业必须升级才能富民”这一路径后,成功的曙光就在前行的路上闪烁着瑰丽的光芒。
转型方式:告别“散打”走规模化种植
威宁人食用马铃薯的方法超过百种。但在过去,威宁马铃薯始终在当地满足于自给自足,套用一句经济学术语来表述,即商品化率极低。
威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在全省“工业强省”的号角声中,如何将马铃薯的种植生产“嫁接”到工业的框架中呢?那种各家各户的小打小闹肯定不适应现代经济的运行模式。只有走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才会焕发生机。
来源:贵州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