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亩芹菜滞销,1毛5一斤都没人买。”
芹菜价格大幅下跌给7月的博兴县罩上了沉闷的色彩。一时间,芹菜成为博兴及周边几个县市的“老大难”。
可是,在距离博兴县仅160公里的平度市,这里的马家沟芹菜却备受市场青睐,终端销售价格在每斤5元左右,依然供不应求。
是什么导致芹菜在短短百余公里之内价格却天壤地别?如何能让农户在规避市场风险的同时,能获得满意的回报?13-14日,经济导报记者奔赴平度和博兴两地进行深入探访,试图找寻出农业产业链背后的致富脉络。
价格相差30倍
14日上午,在博兴县曹王镇政府,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刘焕忠正忙着接待前来上报芹菜种植情况的农户。“从目前来看,每家种植的亩数都不多,刚刚来的大姐种了5亩半。统计数量之后,我们就尽快帮助销售。”刘焕忠说。
事实上,在整个博兴县,当地已经开展了一轮支援农户、购买爱心菜的活动,由于是保本销售,不少农户的损失已经被降到了最低。
“每亩的收购价是3000元,农户的种子、化肥、水电费的成本已经保住,不过,这一季,农户自己算是白忙活了。”在地头,刘焕忠指着刚刚收完的芹菜告诉导报记者。
导报记者看到,部分已经成熟的芹菜已经收割完毕,由于价格太低,很多农户在收割时对一些生长不太好的植株选择了放弃,直接留在了地里。不要的芹菜横七竖八地躺在田间,从远处望去翠绿一片。
与博兴大批芹菜无人问津相比,相隔160公里、同样为芹菜种植大县的平度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芹菜从地里拔出来的价格是每斤1.3元,这时候芹菜根上还带着土,属于毛重。”13日,在平度市马家沟村,芹菜种植户王建光谈起芹菜笑得合不拢嘴。“如果进行初加工,再通过一道道流通环节,在终端市场上的价格得在3-5元/斤。况且,这还是低端产品,深加工之后的高端芹菜每斤能卖到50元以上。”王建光说。
“在马家沟种芹菜,不但不会赔钱,还能赚不少呢。”王建光透露,由于实现了机械化,一个小伙儿包下十几亩地完全没问题,按照平均每亩产值3万元计算,即使扣除生产成本,收入也比到城里打工高很多。
马家沟芹菜“抱团”对外
来源:经济导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