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他和农民有个约定
2024-05-02 14:08    4178 

他中等身材,衣着朴素,戴着一副近视镜,满脸稚气,虽然在城里念了几年书,身上却没有城里同龄人的时尚。

这位26岁的村党总支书记,与村里人沟通,总是用“三哥”、“二姐”、“老叔”之类的称呼;田间地头,村民们则以“小马、老弟、这孩子”同他打招呼。

作为全省首批125名选调生之一,马宁是惟一一个继续留任在当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

初到西战

“我觉得人不应该没有目标……西战村作为省领导党建联系点,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为什么这种优势迟迟不见成效呢?作为一名下村大学生,我们又该做些什么?一个月的工作时间过去了,该反思了,该考虑了……”

——摘自马宁日记

1986年,马宁出生在河北省巨鹿县农村。2008年从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考取了吉林省选调生,被派往通榆县边昭镇西战村,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九月金秋,东北大地正值庄稼繁茂,即将收获的季节,而马宁在西战村看到的却是大片不长庄稼的盐碱地,村里多是黄泥房和葵花秆夹的院墙,了解到的是全村共840公顷土地,80%是盐碱地,全村462户村民、1264口人,90%种地靠贷款,70%有旧账……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穷,荒凉”,这是西战村给他的第一印象。

马宁刚到西战村时,正赶上葵花价格上涨,但由于村民们的葵花生产不成规模,再加上品种单一,市场上美国杂交葵花销售价格为每公斤9元多,村民手里的葵花却怎么也卖不上价,都堆在家里。对此,马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四处联系客商,可最终都是无功而返。思量再三,他决定创办葵花种植合作社。他一边四处筹集资金,一边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几经周折,西战村葵花种植合作社终于在2009年初成立了。合作社负责葵花购销,解决了农民葵花销售难题。

工作中,马宁发现,农业种植结构单一是西战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宁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2008年9月至2009年春季,他组织村“两委”成员和各社主任参观了庭院经济等高效农业项目。唐文生是发展庭院经济的后起之秀,马宁给予他从建棚、上喷灌设备到瓜苗育种的全程指导,最终唐文生的瓜棚实现了单棚收入8000元。在典型示范的引导下,2009年西战村种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