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刊发了调查“沉重的菜篮”一文后,引起广泛关注。不少读者致电本报,就目前的高菜价发表观点。一些读者认为“用工荒波及农村”是推高蔬菜价格的又一因素。而且,此前记者采访菜价的过程中,走访的每个乡镇、每个农户都能听到“用工荒”的说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而这种变化,也使得“用工荒”由城市波及农村,农村用工成本逐年上涨。
农村缺青壮年劳力
榆中县来紫堡乡距离兰州20多公里,这里曾是榆中发展设施农业的主要区域。但今年记者采访时得知,该乡的设施农业逐年减少。原因是投入太多、风险太大、缺少人工。该乡冯湾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依靠种地不可能旱涝保收,但外出打工,干一天就有一天的工资,所以年轻人大多去了外地,在家务农的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
“去年的人工费1300元,今年最低的也涨到1850元。”榆中县农业示范园的负责人高桂兰坦言,现在招个人真难!位于皋兰县黑石川乡三和村的兰州大华畜禽有限公司近日也遭遇了招工难,公司李经理告诉记者,公司的人工工资由去年的2000元涨至2500元,还是招不上合适的人。
“农村用工荒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榆中县农业局副局长白守孝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力转移,加剧了农村青壮年劳力的缺乏。榆中县三角城乡华家营村菜农魏广五家有3个大棚,主要是他和老伴在打理,两个孩子一个有正式工作,一个在打工,“年轻人下不了这个苦,基本不下地。”
蔬菜大棚在减少
我市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蔬菜生产淡季,同时又是消费旺季,蔬菜市场供应量的80%靠外地调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是保障淡季供给的重要举措,但在近期的采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浮出水面兰州周边的蔬菜大棚在逐年减少。
来源:兰州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