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农民刘太军
“这是芬兰狐,那个黑色的是银狐。”延津县丰庄镇席村村民刘太军指着自己养的狐狸热情地给笔者介绍。刘太军今年43岁,十年来一直从事狐狸养殖。现在,他拥有一个占地30亩的特种养殖场,固定存栏量500余只,年净产值60多万元。财富的获得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刘太军的创业故事要从十年前说起。
2001年3月,国家整治关停了大批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在当地纸厂上班的刘太军被迫下岗了。32岁的年纪,干什么呢?经过再三的思考,刘太军决定“下海”经商。当时,粮食的价格刚刚开始回升,刘太军东拼西凑了5万元钱,准备大干一场。谁知,就在他刚刚收购了5万公斤小麦的时候,下起了连阴雨,一下就是整整3天,收购的粮食开始发霉、变质。一场雨让他血本无归。
这场雨让刘太军苍老了许多,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让他的脊背弯了许多。偶然的机会,刘太军了解到人工养殖狐狸效益不错,就把房子抵押给了银行,贷了10万元,准备搞特种养殖。2001年8月,怀揣着贷款,他跑到吉林省买了30只狐狸,开始了自己的特种养殖之路。
“养狐狸和喂猪都差不多,俺平时收点猪啊、鸡的下水,用机器打碎了,和玉米粉拌成饲料喂狐狸,用不完时就放到冷库里。”原本觉得很复杂的狐狸人工养殖在刘太军说来就是如此简单。据刘太军介绍,一只狐狸一年的养殖成本为200多块钱,一只普通的狐狸就能卖到800元~1200元,经过品种改良的种狐,一只就能卖3000元~5000元。“现在有钱人多了,穿衣服都讲究了,这狐狸皮就是卖到外面做裘皮制品用的。”刘太军说。
2008年,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积累,刘太军的养殖场渐渐有了起色。从特种养殖尝到甜头的刘太军开始大刀阔斧地扩场、招人,增加养殖量。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年发生了经济危机,对毛皮市场冲击很大,一时间,毛皮降价、滞销。面对困境,有的养殖场大量消减养殖数量,有的干脆低价卖掉了狐狸改行。
来源:河南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