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大米、玉米和小麦三种主要粮食的总产量为5.1亿吨,其中大米为2亿吨,小麦为1.18亿吨,均比前一年增长了2%。玉米产量则达到1.92亿吨,比前一年增长了8%。据预测,2012年中国玉米产量将首次超过大米,成为产量最多的粮食品种。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国内消费结构正在发生迅速变化,对猪肉的需求激增,这导致对玉米这种重要猪饲料的消费量也快速增长。即使中国国内玉米丰收,也赶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因此才需要大量进口。
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11年12月,中国玉米进口量是前一年同期的37倍,达到56万吨。而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中国在3个月间的玉米进口量达到184万吨,是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期间的100倍,且已经超过了2011年全年的进口量。而且,中国玉米进口量的90%以上来自美国。
报道指出,由于对粮食的需求激增,中国正在最大的粮食进口来源地美国之外开拓更多的粮食来源。2月,中国与阿根廷就检疫手续达成协议,做好了进口阿根廷玉米的准备。4月,中国还首次从乌克兰购入了5万吨玉米。此外,中国还提高了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的比例。这些举动不但是为了稳定粮食供应,还有减少对美国粮食过度依赖的政治含义,毕竟中美两国关系具有“两强相争”的一面。
报道分析,中美两国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展开竞逐,并因为人民币汇率问题和贸易问题存在摩擦。如果美国因台湾海峡等地“有事”而停止对中国的粮食出口,就可能对中国经济形成明显打击。因此,中国寻求进口来源多元化的举动一方面是为了购买更为廉价的阿根廷等国的粮食用作饲料,另一方面也是认为在安全保障方面具有分散风险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美国认为中国的玉米需求今后还将继续增加。美国农业部3月底发布的数据称,美国2012年的玉米播种面积比前一年增加了4%,达到3880万公顷,这是1937年以来的最大面积。这也是出于对中国玉米出口将会继续增长的判断。(香灵)
来源:本网论坛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