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县东召庄村的大紫枣远近闻名,但守着两万多棵枣树的村民,却没能发了“枣”财。直到市农科院驻东召庄村工作队来到村子,村民们才看到了把千年枣树变成摇钱树的希望。
在东召庄村,山坡上、小路旁、院子里,枣树随处可见。“别的村也种大紫枣,可就是没有俺们村的好吃,连山东人都到俺们村来收枣。”村主任一说起村里的枣,就停不下来,“俺们村的枣树有年头了,有的是千年古树,村里的老人都说不上来是啥时候栽下的。”
市农科院驻东召庄村工作队队长董锦旗告诉记者:“由于海拔、气候等原因,我们发现东召庄村是枣树的最佳优生区。但枣园管理粗放,没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没有深加工企业,好枣却卖不上好价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作队的工作人员从本单位请来了几位技术专家,在村里开展了枣树萌芽期管理等方面的讲座,并现场指导村民种植枣树。同时,他们多方联系,和县里的一家红枣加工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为村里引进一套价值10万元的深加工设备。
接着,工作队又开始为大枣找销路。“我们想帮村里成立合作组织,学技术、干加工、找销路,就有了主心骨,让老百姓从枣树上赚更多的钱。”董锦旗说。
来源:作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